产品中心 分类>>
·华师助力新课标下大单元设计全国行暨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设计研究”阶段成果推广会
·【研究落实新课标·助力大单元设计·实现教学评一致】华师助力区域或学校新课标下大单元设计集中研修
“大概念”(big ideas)亦称“大观念”或“核心观念”,即一门学科或课程中可普遍迁移的核心概念及相应的概念性理解,表征该学科或课程的本质与教育价值。
维金斯和麦克泰格(2017)指出,大概念的“大”的内涵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核心”,这里所指的核心指“高位”或“上位”,有着非常强的迁移价值。迁移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科内,也体现在学科间,甚至与现实世界建立关联。
近日,华师教育研究院聚焦“学科大概念价值与提炼策略专题”进行研讨。研究院领导、特聘专家、研究员及相关负责人在线参与。
会议由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正高级教师王洪春,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内蒙古包头市世纪路第一小学校长尚飞,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初中语文学科名师卜庆振,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山东微山县昭阳街道第一中学校长李伟光,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宝贵,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高级教师汤铭,分别从通识讲座、学科案例进行交流研讨,由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学术研讨基地主任聂成华主持。
分别从阐述主题和事实、概念、概括、原理、理论五个名词着手,阐述学科大概念的内涵。
张华教授提到: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整个课程和教学体系将从课程目标、内容到教学、学习和评价方式来进行整体变革。为实现此变革,我国提出了一系列伴随核心素养的以“大”为定语的概念: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情境、大项目等等。在这里,“大”的意思是“强而有力”:可以帮助学生“强而有力”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所有这些概念的本质都是“大观念”。倘没有“大观念”的理解与应用,其余的做法很可能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改革目标难以达成。
一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从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对课程标准中现有的学科大概念进行“降维解读”“分级解读”,或在全方面分析核心素养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对每个素养进行维度分解,尝试抽离出表达这些维度的观点语句,逐步形成大概念,再去寻找支撑这一观点的学习内容。
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学习内容出发,思考每部分学习内容背后蕴含的学习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而概括凝练成大概念,再与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进行对应。
其中,自上而下的方式一般适用于数理化等核心素养指向非常明确的学科,自下而上的方式一般适用于语文、外语等过程性比较强的学科,实践中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
b.确定学科概念:用学科概念回答探究问题,即提取学科概念的过程;或者从文本中直接选取学科概念。
c.创建学科大概念:针对探究问题(主要是概念性主题),概括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大观念。
大观念=学科主题/情境+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并以语文、数学、生物、历史、体育等举例说明。
作为知识的组织者,大概念架起了课程知识通往核心素养的上升阶梯;大概念无疑是桥接知识与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由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内蒙古包头市世纪路第一小学校长,尚飞带来小学数学学科分享。
学科大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抽象概括性、联系整合性、广泛迁移性以及深刻灵活性等表象,是联结学科宏观课程理念和微观课程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所谓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那些带关键性的、普遍的和适用性很强的概念。
经过反复实践得出: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基本结构的有效方法是给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以中心地位。这样的结构不应是“链状”结构(传递式的联系),而应是以最基本概念为核心的网状的结构。
学科大概念在教学中具有聚焦学科核心内容、明确教学核心任务、引导架构学科知识框架、促进理解型教学、助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等实践意义。
“概念性理解 ”也就是“由事实性实例支撑的真理”,用句子形式表达就是“概括 ”(名词),可称之为“概括性知识 ”。
经由理解某一概念,构成一种“概念性视角”(认知的思维框架) ,凭借“概念性视角”去处理相应主题的具体事实。事实性层面和概念性层面的相互作用,埃里克森称为“协同思考”,也就是认知的探究过程。
埃里克森建议:“在一个课程单元中,应当由一到两个更为广博和抽象的宏观概念,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理解深度,大多数单元概括要使用微观概念。单元中概括的总数根据单元的长度的不同和年级的不同可以不一样,但正常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单元要有5-8个。”
寻找次要概念(探索、观点、事例)+概括性理解(探索是人们用事例来验证自己观点的过程)。
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欣赏艺术作品时,结合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能明确自己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表明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
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山东微山县昭阳街道第一中学校长李伟光,带来英语学科分享。
大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概念,是隐秘在知识深处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思想。是事物间内在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的特点。
大概念有不同的层级,有学科大概念、分册大概念、框题大概念,是具有迁移价值的原理、思想和方法。我们常说的单元教学,其实也可以是一种大概念教学。
是成果。有了目标,就可以指引事物由混沌走向有序的,大主题和大单元就是组织形式和类别。
是事实。就像学徒学艺一样,是在真实的事物中的体验与实践,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与验证得出的规律与经验。
是可创造的。大概念是培养的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具有自我的观点,同时具备了专家一样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创造就成为可能。
是核心素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参与者获得了真实的观点与能力,获得真实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4条是自下而上的,即生活价值、知能目标、学习难点和评价标准。我们也提到大概念的提取可能会同时用到几种路径。
由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宝贵带来高中政治学科分享。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大概念教学,应该跳出操作层面、技术层面的“迷恋”,而去追问和探寻其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时的独特价值和深层意义。
但大概念教学,或者说围绕大概念开展的教学,应该是因学科而有所差异。就高中思政课而言,大概念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这是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中政治学科大概念是将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经过对比分析、抽象概括出来的理性知识,兼具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重意义,是一种更高级的政治学科思维形态,也是更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概念。它位于政治学科知识结构的顶端,是学科知识的核心所在,也是最能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知识。
由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高级教师汤铭带来高中政治学科分享。
以《学科大概念价值与提炼策略》为主题,分“为什么是大概念?”“为什么需要大概念?”“如何提炼大概念?”三部分分享。
没有人能成为一个好的推理者,除非他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到掌握理解大概念的重要性。
刘徽:大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法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
余文森:“大概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
王荣生:从布鲁姆知识分类学的角度看,“大概念”是一种跨学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
大概念是对一个人在某个学习领域的理解至关重要的陈述。大概念是广泛而抽象的。它包含的关键概念通常是永恒的并能迁移到其他情境。大概念是用于组织学习领域知识的关键概念、原则和理论。大概念是对某个学习领域或跨学科核心的想法的陈述,它将众多的理解连接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大概念是一种预期的学习结果,通常以陈述句来描述,大概念的主语是“学生”,动词是“理解”。
大概念是架起知识通往素养的桥梁。大概念在引入阶段时被憧憬为一种帮助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路和框架,进入中国教育界的话语体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也被写进课程标准。
是因为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表述都是以名词形式呈现的,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仍只停留在名词层面,就不能有效解决学科课程要培养的素养与详细的细节内容之间的关联问题,只有进一步概括出明确而相对具体的学科观点,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更有现实意义。因此,大概念有别于学科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词,从表达形式上通常是一个含有明确学科观点和态度的陈述性语句。
以物理为例,“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是对物理学科力学部分的凝练表达,但“净力”一词相对艰涩,不够通俗。同时,初中物理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更加侧重于受力平衡,即净力为零的情况。因此,我们对“现成的”大概念进行“通俗解读”,提炼出适合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大概念,即“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状态,外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提升教师大单元整体教学能力的核心问题——增强教师的学科理解力:对学科知识素养发展价值和从知识到素养发展路径的理解。那么学科理解力从何而来?大单元设计要不要先找到大概念?
最后,刘院长总结道,研讨会的宗旨,即如何穿越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处,如何让研究成果掷地有声,希望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行动路径。